从“试点”走向“示范”——天津滨海新区打造特色“5个一”水弹性城市建设管理模式
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解决城市水系统明显问题、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必由之路。海绵城市建设自2013年提出至今,已经从试点建设的摸索过河走向全域示范建设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从而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
自2016年天津市成为第二批由中央财政支持的水弹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滨海新区依照国家及天津市关于水弹性城市建设的部署要求,全力推进水弹性城市建设,坚定“必须干”,瞄准“干什么、怎么干、怎么建、怎么抓”,形成了具有滨海特色的“5个一”水弹性城市建设管理模式,打造了美丽天津的“水弹性城市滨海样本”,连续多年走在全市前列。2022年荣获《中国美丽城市》城市典范;2023年全区建成区达到水弹性城市面积比例提高到38.75%,建成了一批典型示范区域和精品示范项目,向全市乃至全国宣传推广,其中中新天津生态城甘露溪景观工程成功入选“中国水弹性城市十年成就展”项目典范案例。
结合现行法规制度困境和海绵城市建设管理难题,滨海新区充分的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印发了《关于促进和保障系统化全域建设水弹性城市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进一步强化水弹性城市建设制度保障。《决定》从建设内容、监督管理、工作要求三方面入手,为系统化全域推进水弹性城市建设指明未来方向。
明确建设内容。《决定》明确系统化全域推进水弹性城市建设,应当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水弹性城市建设,全域推广海绵型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大力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实施城市水系保护和生态修复。
明确监管职责。《决定》明确发挥政府对水弹性城市建设的主导作用,明确各职能部门对水弹性城市建设项目实施监督管理,加强规划层级的统筹管理,推进水弹性城市建设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维等各环节全过程管控。
明确工作要求。《决定》明确在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从监督管理、资金保障、社会参与、宣传引导等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及时总结经验制定规范性文件。
构建系统化的长效管理、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利于适应现阶段系统化思维模式下的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因此,滨海新区从组织架构、运行机制、日常管理等方面,建立政府统筹、多专业融合、各部门分工协同的“1+N(1+n)”双重管理体制。
组织构架。“1”是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日常领导机构进行技术统筹,“N”是小组成员海绵专班,实现分布管理,“(1+n)”是各小组成员海绵专班内部嵌套,即小海绵办。比如在成员单位之一的水务局内部组建“(1+n)”小海绵办,水务局内各个科室部门专门对接、负责海绵的人,即为“n”。各个成员单位的小海绵办,要参照“1+N”进行对外服务和管理、内部日常会议安排和技术协调,确保海绵城市的政策和项目,能够全面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运行机制。构建以“1”为核心的组织架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的技术岗组成“(n)”,受成员单位内部“(1)”的领导。“(1)”是成员单位内部的技术总工,统筹成员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的技术,协调统一技术指标,同时也属于上级“1+N”中的“N”,“1”是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总工或总师,统筹成员单位的“N”,最终将海绵城市的技术都统筹协调到“1”。通过“1”的技术统筹,分解出具体的指标,并在具体建设与行政管理上进行量化和责任化,从而形成精细化的分布式管理模式。
日常机制。在“1+N(1+n)”日常管理体制中,充分的发挥海绵办“1”的作用,协调组织全方位落实工作任务与要求,形成多层级例会制、问题清单责任制、调研制度、宣传培训制度等常态化工作机制,为推进系统化全域推进水弹性城市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习强调,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滨海新区在水弹性城市建设中坚持科学编制专项规划,并在专项规划中确立以北水南调、双城绿廊为生态基底的蓝绿空间格局,构建以湿地净化为核心的区域水循环系统,提出片区级属地化的水弹性城市建设模式,明确核心建设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
以指标要求为导向。基于流域、行政区、管网泵站、外排性质四个层级合理划分排水分区,提出15个流域分区、4大类型片区、167个排水分区的建设指标要求,并将指标差别化分解为初级、过程和系统达标三个阶段,务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确保实现任务目标。
以治水效果为导向。基于滨海新区水质型缺水、地下水位高、土壤黏且盐碱等特征,以缓解城市内涝、提升雨水收集利用水平为目标,新增“源头降雨滞蓄量”“雨水资源利用率”两个特色指标,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一起作为控制性指标进行管控,形成具有滨海特色的指标体系。
通过编制以2~3年为周期的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滨海新区按照每年6%的增长比例,科学合理地设定年度实施排水分区,统筹谋划实施排水分区的建设项目,全面把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各环节,实现排水分区系统性达标建设,完成年度建设目标。
在实施方案中,以详细的调研数据为支撑,坚持目标和问题双导向制定具体的技术方案,实现方案的系统性,增强项目的管控力。注重空间尺度上“源头—过程—末端”的系统性、上下游的系统性、岸上与水里的系统性、各专业间的系统性、单个项目与整体片区的系统性等,并明确每一个项目的海绵目标与指标、建设时序要求等,进而推动既定目标任务实现。同时,结合城市更新行动统筹推进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城市水环境改善、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城市绿地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地下管网(管廊)建设等工作,做到“干一片、成一片”,进而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建设效果。
2024年8月,滨海新区多部门联合发布了《滨海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共八章、三十四条,以建设项目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为主线,系统规范了规划统筹、建设审批、设计与图审、施工与验收、运行维护、监督保障等关键环节,为滨海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管理办法》不仅是政策导向,更是行动蓝图,引领滨海新区构建生态、智慧、韧性城市。滨海新区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实举措,全方面执行《管理办法》,确保每年按照不少于6%的增长比例推进水弹性城市建设进程,实现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构建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管理办法》的落地实施,标志着滨海新区正迈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未来,滨海新区将更看重水弹性城市建设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可持续性。一方面,将继续优化和完善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系统,包括自然河流、地表行泄通道、多功能调蓄结构等,实现雨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另一方面,将加强多部门协同联动和多学科交叉互补,推动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以全面、系统、可持续的角度推动城市水生态发展。同时,将结合区域真实的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确保建设成果既符合国家标准,又适应区域发展需求,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幸福生活而不断努力。
日前,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召开2024年“住有所居”民生实事新闻发布会,公布全省民生实事“成绩单”。作为江苏省政府确定的民生实事项目之一,2024年是实施城中村改造工作的第1年,全省完成城中村改造8.52万户,提前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辽博的馆藏可谓蔚为大观,如果非得推举其在全国同行里独具特色的代表作,当在书画、陶瓷和“三燕”遗迹中寻觅。
房地产,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如何破解房地产发展难题、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2024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政策密集调整,特别是9月下旬以来,加力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市场预期明显改善。
12月24日~25日,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系统总结2024年工作,明确2025年重点任务,奋力推进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家一致认为,工作报告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实践性,为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水平发展再上新台阶明确了方向和路径。
时下正值供暖期,河北省秦皇岛市有关部门结合真实的情况,组织工作人员对热力站、配电室等供暖设备设施进行重点检查,并对循环泵、换热器及自控设备的运转情况做巡检,确保供热设备正常运行安全稳定。
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深化改革 狠抓落实 奋力推进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干字当头 确保任务落实——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激励全系统干部职员担当有为